杭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
2023年,杭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和“十项重大工程”,推动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全市经济稳进向好,亚(残)运会成功举办,创新动能不断积聚,社会事业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城市能级跃上新台阶。
一、综合[1]
初步核算,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59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5667亿元,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14045亿元,增长7.2%。三次产业结构为1.7:28.3:70.0。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112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866美元)。全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6.5万元/人[3],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为40.3万元/人。
图1 2019-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速
据2023年全市5‰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252.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5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84.2%;常住人口出生率为6.7‰,死亡率为5.4‰,自然增长率为1.3‰。全市户籍人口860.6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2.9万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其中消费品价格下降0.3%,服务价格上涨0.9%。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与上年持平,衣着价格上涨2.0%,居住价格下降0.5%,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4%,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3%,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3.1%,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0%。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分别比上年下降1.2%和5.1%。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指标
2022年
2023年
居民消费价格
2.4
0.2
其中:食品烟酒
2.7
0
衣着
-0.1
2.0
居住
0.9
-0.5
生活用品及服务
1.6
0.4
交通通信
4.6
-2.3
教育文化娱乐
6.4
3.1
医疗保健
-0.6
1.5
其他用品及服务
1.9
3.0
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经营主体36.5万户,比上年增长26.7%,其中新设企业15.3万户,个体工商户21.2万户,分别增长14.6%和37.1%。年末在册市场经营主体187.5万户,其中企业96.1万户,个体工商户90.9万户。
全年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增加值预计占GDP的比重为40.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的比重为28.3%。五大产业生态圈(剔重)营业收入18282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绿色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7.0%、3.9%和12.3%,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分别下降11.2%和8.1%。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2%。年末私营企业87.0万家,占企业总量的90.6%。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6132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8.5%,实现增加值255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6%。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1.9%,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货物出口4047亿元,增长9.4%,占全市货物出口的75.8%,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
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7亿元,比上年增长3.7%。粮食播种总面积93.3千公顷、增长0.2%,总产量55.2万吨、增长4.2%;蔬菜种植面积103千公顷、增长2.4%,总产量360万吨、增长2.6%;水产品总产量18.6万吨,增长4.5%;生猪出栏145万头,增长10.3%。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全年建成综合示范型未来农场3家、特色提升型未来农场11家。累计培育强村公司524家、联动村社1208个。实施“飞地”抱团项目127个,抱团村数1129个。筹措落实协作帮扶资金5.44亿元,安排区县(市)协作和“联乡结村”项目324个。打造县域富民优势特色产业链10条,全产业链产值212亿元。全年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97亿元,经营性收入154亿元,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占比96.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49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55亿元,增长2.4%。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6%和7.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0.0%、45.6%和53.8%。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5%。重点行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3%,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786亿元,下降0.6%,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8.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18556亿元,增长1.8%,新产品产值率42.3%,工业产品产销率98.3%。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118.6%、39.8%和147.2%。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68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
四、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652亿元,比上年增长2.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65亿元,增长11.0%。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5.2%。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6350亿元,增长3.7%;餐饮收入1321亿元,增长12.8%。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2.1%,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18.9%;石油类零售额增长2.2%;升级类商品消费增长较快,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金银珠宝类零售额分别增长24.2%和19.6%,可穿戴智能设备、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分别增长93.7%和20.8%。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增长9.5%。
全年各类商品市场522个,全年交易额3653亿元。
图2 2019-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速
五、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31.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9.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6%。从投资投向看,工业投资增长29.9%,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30.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73.3%、27.0%和22.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5%;民间项目投资增长8.6%;交通投资下降50.1%。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11.6%。商品房销售面积1448万平方米,增长3.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02万平方米,增长2.9%。
六、对外经济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8030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出口5339亿元,增长3.7%;进口2691亿元,增长11.3%。从主要出口市场看,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2311亿元,增长9.2%;对美国出口增长12.2%;对欧盟出口下降5.6%。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4.4%,占出口总额的46.9%。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出口分别增长557.9%、37.3%和55.0%。
全年服务贸易出口1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
全年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1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出口1211亿元,增长20.1%。
表2 2023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指标
金额(亿元)
比上年增长(%)
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8030
6.1
出口
5339
3.7
其中:机电产品
2502
14.4
高新技术产品
837
-19.6
其中:民营企业
4047
9.4
其中:美国
958
12.2
欧盟
994
-5.6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2311
9.2
进口
2691
11.3
全年新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066个,其中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8个。实际利用外资8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45.4亿美元。全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个,累计已有137家世界500强企业来杭投资239个项目。
年末全市设立各类境外投资企业(机构)3411家,比上年增长13.6%。国际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21.4亿美元,增长48.4%。全年境外总投资99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38.5亿美元。离岸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93.6亿美元,增长6.2%。
七、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6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全年货运量4.5亿吨,比上年增长3.5%。客运量1.6亿人次,增长67.3%。至年末萧山国际机场开通航线254条,其中国际航线48条,比上年增加14条。民航旅客吞吐量4117万人次,增长105.5%。
表3 2023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和客运量
指标
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全社会货运量
万吨
44667
3.5
铁路
万吨
454
-6.7
公路
万吨
35243
0.4
水路
万吨
8925
18.4
民航
万吨
45.9
3.1
全社会客运量
万人次
16443
67.3
铁路
万人次
9553
113.9
公路
万人次
4111
0.3
水路
万人次
698
187.9
民航
万人次
2081
104.3
年末社会机动车保有量442万辆,比上年增长6.7%。非营运汽车保有量413万辆,增长15.9%,其中私人汽车327万辆,增长0.8%。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459亿元,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67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900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75万户,年末5G基站3.5万个。
八、财政金融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17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税收收入2348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36亿元,增长3.7%,其中民生支出2065亿元,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75%以上。
图3 2019-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及增速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2490亿元,比上年增长7.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7589亿元,增长11.5%,其中住户存款增长18.3%,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长10.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8642亿元,增长9.5%。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42244亿元,增长12.8%;住户贷款26021亿元,增长4.3%。
表4 2023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及增速
指标
年末数(亿元)
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额
77589
11.5
其中:住户存款
23431
18.3
非金融企业存款
35194
10.3
各项贷款余额
68642
9.5
其中:住户贷款
26021
4.3
企(事)业单位贷款
42244
12.8
其中:短期贷款
12071
14.4
中长期贷款
25887
12.2
年末上市公司302家,其中境内上市228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22家,IPO融资113亿元。年末创业板上市公司67家,当年新增4家。
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59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61亿元,分别增长6.5%和16.5%。全年各类保险赔付支出381亿元,增长12.6%。其中,财产险赔付247亿元,人身险赔付134亿元,分别增长20.5%和0.3%。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797元,比上年增长5.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7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80元,增长6.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67,比上年缩小0.04。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5520元,增长11.7%。
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0129元,比上年增长7.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4103元,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133元,增长9.9%。
表5 2023年居民人均收支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全体居民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绝对数(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数(元)
比上年增长(%)
人均可支配收入
73797
5.0
80587
4.6
48180
6.6
工资性收入
43269
5.1
47092
4.7
28844
6.7
经营净收入
7656
5.5
6631
5.6
11521
6.0
财产净收入
9761
4.3
11802
3.9
2057
5.8
转移净收入
13112
4.9
15062
4.4
5758
8.0
人均消费支出
50129
7.9
54103
7.5
35133
9.9
年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46万人、803万人、716万人和587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全市统一调整到每人每月350元,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调至平均每人每月1259元。全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8.7万人,全年发放困难家庭救助金12.4亿元。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50个、儿童福利机构8个,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722家。新增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744张,为独居老年人安装“安居守护”智能安全监测设备5435户。
全年发行各类福利彩票34.9亿元,比上年增长36.2%。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9%[4]。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43亿元,增长16.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2%,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2万件,比上年增长6.2%。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341件,增长1.6%。年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3万件,增长24.8%。
年末培育认定研发中心5985家,其中省级2234家,市级375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59家,其中国家级65家。众创空间210家,其中国家级85家。全年技术交易总额1589亿元,比上年增长49.8%,连续3年荣获省“科技创新鼎”。
年末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0所,在校学生6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万人,其中研究生12.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72.5%;普通高中101所,在校学生14.5万人;职高和中等专业学校40所,在校学生6.95万人;初中307所,在校学生29.4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为99.8%;小学515所,在校学生76.2万人;幼儿园1074所,在园幼儿37.3万人。新增托班幼儿9325人,其中普惠托班幼儿7960人,占比达到85.4%。新组建跨区域教共体85个,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总覆盖率达94.4%。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年末全市文化馆(含省)16个,公共图书馆(含省)16个,博物馆(纪念馆)8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8项。全年拍摄电视剧7部218集。年末有线电视注册用户321万户。
全年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1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旅游总收入1705亿元,增长22.7%;旅游总人数11269万人次,增长39.0%,其中接待入境过夜游客46.6万人次[5]。年末各类旅行社1079家,星级宾馆93家,其中五星级22家,A级旅游景区117个,其中5A级3个。
全年健康产业增加值1627亿元,比上年下降0.9%。年末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26个,其中医院414个。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6.1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3万人,注册护士7.2万人。各类医疗机构床位10.0万张,其中医院床位9.5万张。全市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16431万人次。
杭州运动员全年获得国际比赛奖牌47枚,其中金牌30枚,银牌10枚;全国比赛奖牌422枚,其中金牌169枚,银牌128枚。成功举办第19届亚运会和第4届亚残运会,45个国家(地区)11830名运动员参加亚运会、开展赛事5607场,44个国家(地区)3038名运动员参加亚残运会、开展赛事2913场。杭州运动员创造佳绩,共获19枚亚运会金牌和23枚亚残运会金牌。
全年新建嵌入式体育场地2098片、68.5万平方米,新建省级基层场地设施186处、环浙步道505.6公里,亚运场馆赛前赛后常态化惠民开放。
全年销售体育彩票7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0%。
十二、城市建设
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662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78公里,临建高速(临安於潜至建德安仁段)、杭绍甬高速公路杭绍段(杭州段)主线建成通车。年末市区公共交通运营线路1371条。新开通地铁车站5座,运营总里程516公里,全年地铁客运量13.8亿人次,比上年增长43.6%。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9%。其中,全行业用电796亿千瓦时,增长5.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91亿千瓦时,下降1.5%。全年新(改)建城市公园65个,其中亚运主题公园30个,新增城市绿地822万平方米,绿地开放共享总面积3738公顷。新建成停车泊位17.3万个,其中公共泊位1.4万个。
十三、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全年市区年平均气温18.7℃,总降水量1167.2毫米。
全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308天,优良率84.4%。市区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0.6微克/立方米。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3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6微克/立方米。市控以上断面水质III类以上比例保持100%,首获省“五水共治”大禹鼎金鼎、“无废城市”清源杯,入选首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森林覆盖率达65.35%[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比上年增长2.5%,单位增加值能耗与上年持平。
全年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7起、死亡106人,分别比上年下降7.9%和4.5%。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为年度初步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三次产业划分执行国家统计局2018年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
[3]2023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预计数。
[4]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对2022年GDP最终核实结果,2022年杭州市R&D经费与GDP之比相应修订为3.81%;2023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预计数。
[5]2021年开始,浙江省国内旅游接待主要指标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国家统计局批准(国统制〔2020〕186号)的《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中的《地方接待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方案》进行总体推算,旅游接待相关数据为预计数。
[6]2022年起,森林覆盖率采用国标口径,不再采用省标口径。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市人力社保局;市场经营主体、各类商品市场、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未来农场、强村公司、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钱江海关;低保、社会服务和救助、福利彩票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公路里程、公交运营线路数据来自市交通局;航空客货运量、通航线路数据来自萧山机场;地铁运营数据来自市地铁集团;停车泊位数据来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生态建设、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各类事故发生起数、死亡人数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实际利用外资、外商投资数据来自市投资促进局;对外承包工程、服务贸易数据来自市商务局;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杭州供电公司;户籍人口、机动车拥有数据来自市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管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中国保监会浙江监管局;博物馆、纪念馆数据来自市园林文物局;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术交易总额数据来自市科技局;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电视剧、宾馆、旅游景点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上市公司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市林业水利局;电话用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G基站数据来自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价格、城乡居民收支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杭州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